游天台山

发布时间:2008-07-24      选择阅读字号:[ ]     阅读次数:

游天台山

威孚支部 刘新

威孚支部和机床支部,都是企业人员为主的支部,而且都是在职职工少,退休人员多的支部,通常支部活动很难顺利开展。通过两支部委员的积极联络,经过协商,大家提出来联合进行支部的倡议。

于是秋季的一天,无锡民建威孚支部和机床支部的会员们相约去了趟浙江,本来想来个休闲旅游的,但是刚好那天有雾,而且是立秋以来最大的一场雾,十米开外已经不见人影了。可旅游行程已经定下了,只好按时出发,一边望着窗外迷迷蒙蒙的雾气,一边等着太阳来驱散那漫天的迷雾,到了天台县,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,原来一到天台就去“国清寺”的计划被打乱了,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,导游带我们去了天台最著名的景点“琼台仙谷”。

琼台仙谷大约得名于李白的“琼台”诗句:龙楼凤阙不肯住,飞腾直欲天台去,碧玉连环八面山,山中亦有行人路,青衣约我游琼台。想那些个浪漫的诗人大家都如此推崇天台山,显然这天台山的风情景致极不一般。可惜的是我们上山的时候,就已经是夕阳西下了。在落日的余辉中,山仍是郁郁的,层峦叠嶂,印影随风,却不见树的葱葱,浓密的树林多是带黄色和褐色的绿意,想是季节的缘故,许多树木已经在绽放着秋的色彩了,更是光线的原因,岩石更加灰涩,峡谷也是深幽,只衬着一道不明亮的夕阳的金边。这个时间,游人少了许多,潭水也静得发青,山涧哗哗啦啦地流淌着,听不出是轻快还是随意的曲调,很快,夕阳就拉上了天幕,整个山开始昏暗下来了,风凉了许多,在导游的带领下,我们看到一块巨大的山石,据说是康有为的亲笔摩崖石刻“琼台”,影影绰绰的大红字迹,太暗了,已经看不出所以然了。

都说琼台的夜月十分美丽,曾与此处的山峰、沟壑、双阙、桃源等列为天台山的八大风景,但是在深秋的迟暮,山上人烟稀少了,山风渐冷,我们一行人还是不敢多做逗留。小心翼翼地上了凌云栈道,颤颤巍巍地经过悬空长廊,过了望仙桥,过了八仙湖,去驻地休息了,这些景点的名字,都是后来从旅游手册上知道了,当时只顾看着脚下赶路了。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在一处叫做“南双阙”的湖面上,看到远处的灯火点点,那时候真感觉那光亮就是希望。

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国清讲寺,据说是隋炀帝的拜把子兄弟造的,是一处很大的皇家寺院,它可是天台山的宝处所在啊,是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源地,日本和韩国现在每年都有许多僧人来朝拜哪。这座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庙,静静地修在天台山中。寺门是赵朴初的题字,“隋代古刹”,“隋字似乎是个错别字”,同行的人正说着,导游就开口了,原来隋朝开国时候,隋字就是现在墙上的这个错别字,但是后来被写误成现在的多了个工字的隋了,而原来的朝代的字就只有在康熙字典中查找了,呵呵,原来这“错别字”的学问还真不少。

隋朝的寺庙历史悠久,寺中的树许多都有合抱粗,没有千年也一定是几百年的历史的,尤其是那棵隋梅,据说是张道人亲自栽下的,至今已经是1400年了。1400年有多长,以100年为一个世纪,那梅树竟然有14个世纪那么久了,它经历了多少朝代、多少沧桑!更难得的是它已经通灵性,据说文革等灾荒年,它都不开花的,丰年,它才结满果实,梅子会制成罐头,给贵宾享用。一棵树木,历练了岁月的从容,荡涤了凡世的尘埃,传承的却是中华古朴的文化和汉化佛教,也算是中华奇树了。现在正值秋季,眼前的老梅树一干荒凉,几乎没有一片叶子了,一定是在孕育着冬季的花朵和明年的果实了,作为海内外僧侣宾朋餐后的甜点。

从国清寺出来,时间还早,顺便去了石梁景区转转,一道天然的石头大梁横在瀑布之上,还有着观音菩萨造石梁的传说,也别有风致。一路上,山涧,溪水,吊桥,顽石,古树,通常游人爱拍照的风景应有尽有,山坡上一簇簇的红叶伸展着,昭示着秋的蕴意。只是游人很少,想一定是地远山偏,才人迹罕至吧,又由于是新开的景点,许多水泥气味还没有消失哪,只是照片上的风景中没有那么多晃动的人影,山是山、水是水的,也不错。一路走着,说笑着,把时间扔在了天台山,把欢乐带在身上,开始了回家的路。

这次支部活动,还算顺畅,天台山的风景真的很让人留恋,两支部的会员都说:活动联合起来搞,一方面克服了人少、活动气氛不浓的缺点,另一方面也为会员们相互交友、交流和开阔事业提供了条件,是今后企业支部丰富组织生活的一个有益探索。

2007.10.30